top of page
Search

一定有人也想做這件事



你參加過三十重聚了嗎?你知道這件事是誰發起的嗎?是1961年畢業的李珠,你如果不認識,可能也聽過別人提起她的大名。這二十多年來,無數校友因為她的這項創舉而享受到喜悅快樂,進而衷心感激。今年,2019,李珠又將為母校和校友做一件似乎還沒有人做過的事情,這一次,她希望依然能夠引起共鳴和迴響。

說是「似乎」,正是本文的破題。李珠說:「我常在想,真的沒有人這樣回饋過北一女嗎?我覺得,一定有人跟我一樣,也想做這件事,所以,我就來起個頭吧!」她說的是將透過南加州北一女校友會今年成立,正在申請501(C)3免稅資格的基金會American Beiyinu Alumnae Foundation,捐款給母校。目前這筆捐款的初步金額是六位數字美元。

2019年六月初,我在李珠學姊雅致整齊的家裡訪問她。客廳牆上掛著多幀三代全家福照片,學姊笑容滿面地說,她現在的人生已經到了可以做這件事的時間點,有道是當仁不讓,她決定就去做了。以下以第一人稱,來敘述李珠的心路歷程。

○為什麼捐款給北一女?○

我那個年代讀的是六年制中學,也就是從初一到高三,都在北一女度過。然後進入當時最典型的求學模式:北一女-台大-美國深造-成家立業-退休。我唯一不典型的地方,是我在台大念的是電機系,那時全班只有我一個女生。

在美國取得學位後,先生和我都順利地找到收入不錯,而且受人尊重的工作,這一路的發展我要歸功於母校。北一女六年給我的養成教育,讓我在人格、學識和價值觀上打下良好基礎。另一方面很幸運的是我們碰到美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年代,我工作到五十歲就退休了,這其中雖有私人原因,但說明了我不但“能夠”退休,也對美國按部就班地盡到了責任與貢獻。然而我還沒有回饋我出身的臺灣,而最適當的對象就是北一女,說得更感性一點,我覺得我“虧欠”北一女。

再有一點就是,我在美國這幾十年的生活也因為北一女的校友們,而過得更充實豐富,因此我對校友會是有特殊感情的。我對母校的感謝不僅有人問我,北一女是公立高中,還用得著募款嗎?我和母校接觸過,時代變遷,北一女即使是公立學校,政府有既定的撥款預算,但是的確仍然用得著外界資助。全世界各國都有大學校友回饋母校的風氣,高中一定也有,只是我似乎還沒聽說北一女的校友這麼做,希望只是我個人的不知道而已。我捐出第一筆捐款之後,盼望基金會照顧到捐款人的意願,替我運作,幫助母校。但我不是鼓吹別人非跟我打一樣的算盤不可,我只是要強調,資助母校北一女,是對我個人而言最好的一個投資。基金會還有別的功能,你可以選擇的。

○談談那轟轟烈烈的三十重聚○

我對於捐錢的態度如此,其實當初冒出三十重聚的想法也是如此:我想做這件事,那我就來起頭,一定有人也這麼想。就算人不多,只能辦成幾屆,那也好過從來沒去嘗試!我念中學的年代,初中是省立的,有八個班;高中還是省立的,我們從初中升上來,到了高中畢業時有10班,我是誠班,班上有48人。因為只有10個班,每星期上六天課,天天在一起,六年下來實在比家人還熟啊!到了美國日久,益發想念著老同學,那是三十重聚的發想起源。然後我又想,不該只有我一個人做,也不要只做這一屆,我當時找好了下兩屆(不止是下一屆而已)的學妹,她們也有興趣。就在我自己這屆的三十重聚結束之後,她們立刻可以接手跟上了!The rest is history.

三十重聚為什麼在美國辦,理由非常簡單,因為我們那時候大部分的同學在美國。這個活動居然傳承了這麼多年,我也很開心。很多人告訴我近幾年的美國重聚人數銳減,學妹們的重聚多數在臺灣舉辦。我覺得那也很好,這個發展很正常。時代在進步,現在臺灣的機會和發展空間提高,菁英留在家鄉是一件好事。

374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